中新網北京1月4日電(上官雲)4日下午,著名演員朱琳、馮福生等人齊聚北京,依次朗誦已故著名作家史鐵生作品,以紀念史鐵生誕辰64周年。同時,為完成史鐵生“為殘疾人朋友圓文學夢”的生前遺願,“生命陽光文學社”正式成立。史鐵生生前好友,文學社志願者呂爭鳴表示,史鐵生是自己的朋友、榜樣,“那時我們經常在地壇聊天,他一直激勵我要敢於為殘疾人說話。”
  作家曹文軒當天也來到現場,他十分喜歡史鐵生的作品,並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文學成就。曹文軒感慨的表示,寫作是史鐵生生存方式的重要構成,並使他能夠籍此完成內心思考和與他者的交流。
  “史鐵生的早期作品帶有激情色彩,但是到了中後期,他的寫作發生了很大變化,敘述逐漸轉向冷峻莊嚴、平和。”曹文軒分析了成因,並表示,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世界語境發生了較大變化,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境況的改變,“比如世界語境發生變化,我們的話語資源改變了,認識也會隨之改變。”
  史鐵生的後期作品包括著名的《我與地壇》等均屬此列。曹文軒表示,隨著書寫語境的變化,史鐵生的作品轉向對“偶然性”的關註,一個重要的主題隨即進入他的文字,並連綴其後期全部作品,那就是“宿命”二字。
  “在宿命的世界,人是孤立無援的。史鐵生曾以‘宿命’為題寫過一篇小說:一個前程似錦的青年,因為滾落到車輪下的茄子而導致了一場悲劇。那個宿命的世界是我們無從把握的。”曹文軒認為,史鐵生的人文精神籠罩在宗教氛圍之中,在他的作品,比如《命若琴弦》等文中,使讀者領略了孤獨、悲憫和神聖。
  與此相對,《我與地壇》則更像是與整個人類精神的對話與探尋,字字句句昭示“生命偶然,但不能輕視”主題,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”人生是一個經受磨難的過程”。曹文軒說,史鐵生曾經自嘲“被種在床上”,這句話中充滿了磨難和自我調侃,“幾十年病痛對他的折磨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和承受力,這種磨難早已融合進他的思想和靈魂。”
  也正是因為長期病痛的折磨,史鐵生的觸覺變的更加敏感纖細。曹文軒分析,史鐵生的作品實際是在肯定、贊揚並渴望生命,並致力於發掘生與死、愛與恨、自由與限度、欲望與道德等種種問題。
  “他用盡一生的力量為生命之花的綻放尋找充足的理由,建立起我們的信心。”曹文軒總結道。  (原標題:作家曹文軒評史鐵生:寫作是他生存方式重要構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04clbkj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